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地处泉州鲤城区与惠安县交界处;横跨洛阳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粤、闽北上京城的陆路交通孔道。泉州洛阳桥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泉州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备受赞颂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实际主持人却是卢锡。卢锡,生卒年不详,峰尾卢厝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载卢锡“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泉州安平桥、泉州石笋桥、泉州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泉州洛阳桥而建 造起来的。它成了我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