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背婆”舞蹈广泛流传于泉州各地,有的地区如惠安也称其为“哑背疯”。
表演程式
《公背婆》舞蹈由一女性演员(也有男性演员)扮演互相背着的“公”与“婆”两个角色。
演员在道具、服装、化妆的帮助下,上半身扮作“婆”,下半身扮作“公”。演员的上半身的“婆”身穿戏剧中彩婆宽大镶边红色大襟装,头扎“鸡角头”大髻;演员的下半身的“公”穿黑色宽脚大折裤。
同时,演员在腰后一个用竹篾、纸扎做成的“婆”的下半身道具,包括凸起的臀部和高高翘起的一双小脚,与演员的上半身组成被人背着的“婆”;而在腰前另绑一个纸扎“公”的上半身,头戴瓜皮帽或毡帽,身穿对襟布扣传统汉装,肩披红绸彩带,双手绕到“婆”的身后,与演员下半身组合成背着“婆”的“公”的形象。
表演时,演员一人同时表演“公”、“婆”二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特定的身段动作。泉州地区《公背婆》表演一般过程有上坡、下坡、涉水、过桥、捋花、照镜、打伞等。脚步动作 以戏曲“傀儡丑”科步为主,手势、腰身则以“家婆丑”动作为主。
解放后,有的地方改为哑父背着“脚疯”的女儿进城观街景、看踩街,上身动作也改为以青衣、小旦科步动作为主 。
《公背婆》这一民间舞蹈形式舞姿复杂,身段、动作特殊,演员表演难度大,一般人难以掌握。
源流
泉州《公背婆》舞蹈由打城戏、木偶戏《目连救母·会缘桥》一折中的《哑背疯》舞蹈发展而来。《会缘桥》情节说的是傅萝卜(目连在俗姓名)父傅斋公,在会缘桥上升布幡赈济残疾贫寒,一哑巴老夫背着“脚疯”的少妻前来乞讨,边舞边唱《劝世歌》的情景。剧目中的,即由一个演员表演《公背婆》舞蹈。
《泉州传统戏剧丛书·第10卷·傀儡戏·目连·会缘桥》有关“公背婆”表演的情节如下: “(公背婆上)唱孝顺歌:丈夫哑,妾又疯(指脚疯),无男无女家又空。说起目氵宰滴,思量也苦痛。背出门来乜样惊恐。见说长者,赈济贫困。[合]担的近前哀求,赈济饥寒共饿冻。(见亥)相白,傅斋公说:“只一位汉子年老,妇人年少年,凭是么亲?”婆白:“丈夫自细生来哑,妾身红颜自小疯。衣服日食难摆布,念词唱歌度贫穷。”相白:“即会念词,念来我听,但要赏赐。”
接下来婆唱《劝世歌》,劝人父子尽孝,兄弟尽悌,夫妻和睦。最后公背婆受傅斋公施舍银两、布匹,下。”
意义
《公背婆》虽是旧时兴起的舞蹈,但是它的德教意义非凡。泉州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城市,融合了众多文化,时刻站在潮头之上。但其优良的传统并没有丢失,《公背婆》的延续表现了泉州人民的贤良孝悌,注重传统家庭氛围,不忘敬老爱幼,希望家庭和睦幸福的美好期待。这在今天,仍是十分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