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正有序开展。作为农业大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基础任务。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构建了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园区农业“五大农业”发展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
泉州市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优先推荐其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和福建省著名商标,并在认定泉州市知名商标时给予倾斜。通过“公司+商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深入开展“一县一地理标志”创建活动,给予每件地理标志10万元奖励。
目前,泉州市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5件,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2件、福建省著名商标82件、泉州市知名商标176件;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3.4万件,约占全省总数的30%。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入选“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2013年以来,泉州市级财政安排1.95亿元专项资金,各县(市、区)安排配套资金,通过“项目实施、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带动多种经营主体投入设施农业建设,实现社会投入23亿元。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4.3万亩,设施蔬果大棚建设面积2.17万亩。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食用菌、果蔬等领域建立30个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扶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销售额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电商企业给予奖励扶持。培育一批电商乡镇、电商村,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去年,泉州市入围全国农产品电商销售城市十强,拥有淘宝镇10个、淘宝村69个,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泉州市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位置。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开展生态茶园核心示范片建设,新植名优茶叶1万多亩,改造低产茶园10万亩,建设生态茶园35万亩。
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重新划定畜禽禁养区、禁建区和可养区,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户)3178家,削减存栏生猪50.03万头,禁养区1997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关闭拆除。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成无害化处理点256个,累计处理病死猪24.1万头,其中“发酵法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技术”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泉州市组织实施休闲农业“324”工程,打造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和休闲茶叶庄园三条“体验带”,建设24个休闲农业承载点。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扶持10家休闲农业示范企业以及休闲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各类休闲农业点275个,初步形成采摘果园、市民农园、森林公园(森林人家)、休闲渔村(水乡渔村)、农家乐休闲村等十种特色休闲农业模式。
同时,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建立11个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6个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20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年接游客851.9万人次,从业人员13050人,带动农户28004户,营业收入超10亿元,利润总额超2.2亿元。 在园区农业发展方面,我市突出抓好“两区两园”建设,推动优势特色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园区集聚。
建设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完善园区科技设施,累计培育示范企业(基地)1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49家,取得知识产权580项。
建设安溪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构筑茶叶质量、科技、品牌、产业和创新五大高地,完成35万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建立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字号”研发检测机构。
建设惠安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以特色现代农业为主导平台,以台湾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引进为主要内容,以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和增进交流为载体,初步建成全县域的“无围墙”农业产业园区,引入涉台农业企业45家。
建设福建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2013年以来,泉州市先后有9个、7个县(市、区)列入第一、第二轮省级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吸引991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创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