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鼎公火鼎婆是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是迎神赛会、喜庆最为常见的舞蹈表演形式。
火鼎公火鼎婆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清乾隆《泉州府志·民俗》中所载:“八抬”神像。“其疾如风”;“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岂即‘逐疫’二字讹乎”。此俗至今保留在台湾、金门地区。其凡城隍爷出巡,提前一夜必先抬一“火鼎”,由道士在前开道,沿第二天城隍出巡路线“踩路”一遍,以扫除一路邪恶污气。该表演形式后来逐渐从民间信仰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等习俗独立出来,成为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表演者饰演一家三口,“火鼎公”上着反穿羊羔黑裘,下着宽筒黑裤,裤管下端紧束绷带,脚穿圆口软底男布鞋,腰束长绸巾,手执竹制长烟管在前;“火鼎婆”身穿镶边大襟红衫,下着镶边宽筒大红裤,头顶盘起高高的发髻,脚穿高底绣花软底布鞋(闽南俗称“大公鸡鞋”),手执大圆蒲扇在后;一口内燃木柴的火鼎(即铁锅),架在两根竹杆中间绑着的“四脚架”上面,俩人通过绑在竹杆两端的长绸巾抬起火鼎;“女儿”身穿青色镶边大襟衣和镶边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一根软竹扁担两头挑着装有一小捆木柴的小竹篮,紧随俩老之后。表演者三人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又名[流水板])等轻松、明快节奏的民间乐曲悠闲自得地表演,“火鼎公”一步一撅臀,“火鼎婆”一步一摆腰,二人以滑稽、幽默的情态戏逗观众,女儿紧跟二老,及时向“火鼎”中添投木柴,以使火焰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