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街因顺济桥而繁荣
一条街
顺济桥北连接着聚宝街,这条曾经车水马龙的古街而今已成为城南一个静谧的所在,那些随着顺济古桥的繁盛潮涌而来的车流和人流已经随着顺济古桥的坍圮潮退般远去。此时此刻,愿意在此久久停留的,只剩下呢喃的鸟儿和深秋暖阳照耀着凤凰树羽叶投下的细碎光影。
顺济桥见证了许多老泉州人和新泉州人的甜蜜和幸福
驻足在聚宝街尾的车桥头,仿佛走入时光的拐点,那些已经汇入时间洪流中的,关于顺济古桥和聚宝老街的前尘往事像晋江的潮水拍击着岸堤,点滴涌上泉州人记忆的码头。
聚宝街上的小杂货摊,风车摇起童年的回忆
聚宝街:追忆中的最好时光
聚宝街兴起于泉州港最为鼎盛的宋元时期,当时,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刺桐港也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贸易港口之一”,当时,那些载着奇珍异宝来到泉州的“番船”,常顺流而下由后渚港进入晋江,经蟳埔、法石直入顺济桥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货物经圆通港载到如今的车桥头起卸,就近在这条小街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来自五湖四海的珍奇宝物都汇聚在此,故取名聚宝街。
老街上的老字号中药铺
昔日“南门兜”
人潮“挤烧包”
在“古车桥头”路段不远处有几块从水泥路面中裸露出来的大青石板,每块都足有门板大小,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显示出一种不凡的气度。据常年在此摆摊的一位老人介绍,这些都是改造“古车桥头”时遗留下的“原装正版的古青石板”。即便移来后被水泥覆盖,但也许是这些目睹了聚宝街“最好的时光”的青石板不甘这样被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没过几年便又“挣开”了水泥路面,要与重修的聚宝堂和那些曾经居住过苏、黄、张、何这著名的聚宝街“四大商贾家族”的闽南古厝一起,印证聚宝街曾有的辉煌岁月。
泉州有句俗语“南门兜,挤烧包”,最初形容的是古时候抵达顺济桥码头的货船一靠岸,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犹如“挤烧包”一样的景象。事实上,即使在半个世纪前的聚宝街,用“挤烧包”来形容依然毫不失实。
熟悉聚宝街的人或许都会记得,车桥头上曾有一个插满亮色蜡纸制作的风车,摆满怀旧的双钱牌火柴和双喜烟的木制小摊子,那个每日佝偻着背在此看摊子的老人身影其实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百名汇集在聚宝街乃至以此为中心的整个“南门兜”的“杂货摊主”们的缩影。
住在车桥头旁的陈水发老人说自己就是靠摆杂货摊卖小百货富起来的第一批聚宝街住户,“当年,因为就住在顺济桥码头旁,跟来来往往的商贩们都熟悉,很多聚宝街住户都在这条街摆起了小百货,那时候,两岸人家的红白喜事用品、年货节礼都要来我们聚宝街置办,从牙刷、火柴、拖鞋、袜子到孩子们的玩具,再后来还有电子表、的确良衬衫、塑料发卷,虽然是路边摊,但是普通人家需要的,几乎样样都有。当时沿街一整排的木货架,都是照着南国、建成百货的样子自家做的,那气势,不输给国营百货。”
虽然是小本生意,但是由于当时摆摊不用纳税,生意兴隆的杂货摊利润甚至比大百货还要高,许多“南门兜”人都在当时发了家,说起那段美好的时光,许多聚宝街人脸上至今还带着迷醉的满足。
绿树与红砖瓦流淌着闽南风情
今时聚宝街
旧梦如烟散
聚宝街因为毗邻顺济桥的地理优势而兴起,也终究因为顺济桥的坍圮,丧失了地理优势而没落。甚至许多见证过它鼎盛时期光景的老人们也已被儿女接走或作古,曾经的繁华旧梦确已难寻痕迹。
老街多老宅,老宅里则多住着老人,居住过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商贾的苏宅、何宅如今仍是老街上极为引人注目的“大宅门”,但曾经的芳华就如远处坍圮的顺济桥一般已沉入岁月的烟波,淡褪了光彩。
聚宝街中段的顺和药堂是“老泉州”熟知的中药堂,据说在其鼎盛时期,甚至整条街都弥漫着它家晾晒药材的独特香气,而如今来此的却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多的商铺则早已合上了门板,只留下一些字迹模糊的招牌,让人艰难地猜测着它们曾经昭示的生意内容。
如今,聚宝街上最热闹的依然是车桥头,现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型菜市,路过时,来往的摩托车引擎声、自行车铃声,小贩们高高低低的吆喝声,采购的居民们混杂着闽南语和普通话的寒暄,似乎都在应和着远处似有还无的晋江潮声,向过客们倾诉着对往昔的留恋和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