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尽在品茗中,雅趣亦从盏中出”。伴随余韵悠悠的旋律,在暖杯、洗茶、加茶点等道道工序中,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名茶一一亮相。一时间,茶烟袅袅、茶香四溢……4月23日,参加国际茶产业黄山论坛的数百名中外嘉宾,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安徽名茶的茶艺表演。
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世界华商联合会主办的此次论坛上,与会嘉宾纵论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专家表示,安徽和浙江两大产茶大省依托各自高校、科研等机构的人才优势,与北京一道形成了我国茶学研究的三大重镇,必将引领新一轮茶文化高潮。
茶中文化渊源长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有资料显示,包括茶树在内的20种植物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烟酒茶中,唯有茶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曾预测21世纪将是茶的世纪。如今,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植物。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有文字记载表明,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茶叶作为中国继“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茶叶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的记载,说明那时人们就尝试着探究茶的保健作用;而《三国志》中叙述的孙皓“以茶代酒”故事,表明茶以物质形式开始叩响文化的大门。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介绍,在我国古代,饮茶多为上层贵族、士人及僧侣的专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政治家眼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心中,茶是引发思维以助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他认为,陆羽《茶经》的问世,将诸子精华及艺术思想渗透茶中,奠定了中华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从宋代起,已成宫廷礼制的茶仪逐渐走向市井,客来敬茶、品茗斗茶成为普遍百姓日常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从事茶文化研究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徽州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毅认为,中华茶文化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知识而言,茶文化是格物致和;就哲学而言,茶文化是天人合一;就政治而言,茶文化是崇德贵民;就社会而言,茶文化是远神近人。茶文化还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就做人而言,茶文化是廉洁奉公;就伦理而言,茶文化是礼敬诚信;就心态而言,茶文化是去浮消躁;就修养而言,茶文化是琴棋书画。
作为我国产茶大省,安徽茶文化源远流长,并以茶为媒,推动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 1987年,深埋海底两个多世纪的瑞典“哥德堡号”沉船被打捞出水,在满载的茶叶、丝绸等中国商品中,产自我省休宁的松萝茶竟然还散发着淡淡的茶香。新中国成立后,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绿牡丹、岳西翠兰等安徽名茶,曾多次作为国礼茶赠送给各国政要和世界友人;2010年,我省有14种名茶通过不同方式进入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名茶对接世博会最多的省份。
政策引领兴皖茶
根据《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我国将从20个产茶省市的1000多个产茶县中,择优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西南红茶及特种茶四大重点区域,其中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包括我省歙县、休宁、石台、祁门、黄山区、东至、宁国、金寨、霍山、岳西等10个县(区)。
我省是全国产茶大省之一,茶产业是省政府确定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省有12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茶农业人员300余万,生产经营者100余万;现有茶园面积180多万亩,其中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园基地认定的160万亩,占90%。全省拥有初精制茶厂7000多个,各类茶叶机械11.1万台套,茶叶交易市场700多个,茶叶合作组织200多家,其中19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15家企业入选中国茶叶行业百强,拥有1个国家驰名商标、1个国家名牌农产品以及20多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 2000年以来,全省茶产业已连续10年增产增收,茶叶收入在主要产区占当地农民收入20%以上,在重点产区达50%以上。
有专家分析,我省茶产业具有先天和后发的发展优势:一是自然条件优越,长江南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特别是以黄山为中心的皖浙赣产区是我国两大“绿茶金三角”之一,山区云雾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有效成分的积累,茶叶品质优异,生态条件得天独厚;二是名茶种类众多,全国十大名茶中拥有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4种,并有霍山黄芽等89种名优茶被列入《中国名茶》榜;三是科教力量雄厚,拥有全国最早科研所之一的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全国最早茶学专业的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全国两所中等茶业专科学校之一的屯溪茶业学校,并建有农业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四是文化底蕴深厚,徽州文化、桐城文派、建安文学等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繁荣。
“调沏端泡”皆文章
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全面实施茶产业“241”振兴工程,力争5年内全省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翻一番,并明确提出发挥茶文化的促进作用,继续挖掘、充实和发扬光大徽茶文化,鼓励发展相关的茶文化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安徽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茶”字代表长寿。 “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人们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另一方面,“茶”字代表自然,“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分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国际绿色保健长寿食品联盟执行主席周凯亮妙解“茶”字,认为茶文化与当今人们的生活理念极为吻合。他说,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拥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名胜,最不乏原生态茶园,安徽应该立足原生态,把茶文化与道家的养生、儒家的清雅、佛家的感悟、艺术家的琴棋书画结合起来,形成兼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个性茶文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主任姚国坤认为,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科技和文化是安徽茶产业发展的两翼,要把茶产业发展与茶品牌树立、茶文化推广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茶为国饮”,实现茶产品和茶文化一体化经营。应大力发展以茶为题材的旅游、影视、出版、艺术品经营、动漫等茶文化相关产业,在更大范围提升茶的文化品位和附加值。比如安徽拍摄的《新安家族》,再现了徽商与西方商洋行争取茶叶公平经营的情景,艺术地提升了人们对安徽茶的认知。他建议,深厚的茶文化包括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的历史遗迹、茶乡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制作技艺和各具特色的茶道茶艺等,这些都是现代休闲、旅游的重要资源。安徽是旅游大省,在茶文化旅游方面应该先行一步、走在前面。
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郑棋认为,安徽出名茶,各地茶区都有自己的品牌名茶,茶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古老而多样的区域文化、民俗饮茶法、徽派风情、佛道文化以及徽商的经营之道,都是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安徽应该用文化来重新定义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担当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