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好正是扬帆时,勇立潮头竞风流。
“十一五”时期,合肥在共和国的城市赛道上打拼出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合肥速度”,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跨越。GDP、工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跨越上行,增速雄踞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全市文化建设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自2005年、2007年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以来,合肥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阵地尽显春色,文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发展:构建覆盖城乡体系
“以前每到周末,不知往哪可去。可如今,合肥大剧院里可以倾听高雅动听的歌剧,合肥市体育中心可以欣赏激情四射的演唱会,到万达影城可以感受I-MAX世界顶尖级的视听享受,去琴港演艺城可以观看轻松愉悦的文艺演出……文化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让百姓生活乐陶陶。”合肥市民聊起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时如此感慨。
数据折射发展。据对50万元以上项目统计,“十一五”时期,合肥市文化体育累计投入458.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9倍,年均增长48.12%。其中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累计投入达438.1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62倍,年均增速为53.6%,比全市投资年均增速高9.6个百分点。
一大批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悄无声息地滋润着百姓的生活。合肥市新建在建文化体育设施项目942个,总建筑面积280.07万平方米。其中重大项目27个,总建筑面积184.27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了3.5倍和14.8倍。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让整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大幅攀升。
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这个城市创作激情的迸发。近年来,合肥文化百花园硕果累累,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据统计,“十一五”时期,合肥市文艺作品在国家、省部级展赛事上共获金奖32个,银奖42个,铜奖31个,优秀奖101个。
文化改革:敢为人先勇于破题
南京1912、北京幸星、开心网、左岸影城、万达影院、华谊兄弟电影院线……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缘何众多资本纷纷进驻合肥市场?“正是因为合肥敢于破题,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勇于引入市场机制,种下了‘梧桐树’自然引‘凤’来仪。” 合肥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殿清说。
合肥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公用设施市场化管理改革,合肥市体育中心、合肥大剧院分别引进中体集团、北京保利集团管理运营,取得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合肥市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辟出一条顺畅坦荡的“康庄大道”。在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创新微观运行机制等领域,打出一记记虎虎生风、可圈可点的“重拳”——
合并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局,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市电台、电视台完成合并;合肥有线电视台推行“网台分离”; 全市10家电影文化企业改制,组建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市歌舞团、庐剧院、曲艺团核销事业编制,组建合肥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报业传媒集团,《合肥日报》跻身“最具创新传媒”,摘得“金长城传媒奖”。
“步伐”紧锣密鼓、步步推进、高潮迭起,合肥市文化体制改革的做法受到安徽省乃至全国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肯定,入选“2009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100例”。
文化产业: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合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音”铿锵有力。一组数据,看出喜人之势。合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30%,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文化产业总量和增速稳居全省各市之首。
一大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在合肥文化的“春天”中生机勃发、绿意盎然。华教集团、阿里巴巴、安美文博、中设会展、儒林图书、元一影城、琴港演艺……这些脱颖而出的企业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
目前,合肥文化产业核心层比重在逐年下降,新兴文化产业加速崛起,特色创意文化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十一五”时期,包括创意设计、广告会展、代理服务等在内的“其他文化服务业”年均增长70%以上。
政策扶持引导产业集聚,目前全市已有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和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
文化惠民:滋养百姓幸福生活
合肥庐阳区三牌楼街道里又传出悠扬的歌声,由一群来自各行各业、平均年龄近六十的老人们组成的“天籁女子合唱团”,用天籁之音感动了世界,频频荣获合唱大奖,在2010年世界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中勇夺银奖。
合肥的文化活动坚持“热在基层、乐在群众”。“十一五”以来,相继举办了“绿都之春”、“新春文化庙会”、“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走向文明”文艺进社区巡演活动、 “千场电影下基层”、“快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文化节”等各类演出活动近万场次。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群众生活红红火火。
乡村不是被文化遗忘的角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院线”已经成为深受合肥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惠民工程,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农村数字电影点已放映电影数万场,观众达数百万人次。
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绽放魅力
朦胧的月色下,大圩镇圩西村的广场空地上灯火绚烂,两只狮子正舞得起劲,手持绣球的引狮郎还是一名“巾帼女将”。在包河区烟墩乡、大圩镇都有不同规模的家族舞狮队,至今都有百年历史。
目前,合肥市挖掘的民间文化项目共有238项,其中包括“庐剧”、“洋蛇灯”等2项入选国家级名录保护项目;全市已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资料档案,并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
具有地方特色的庐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肥市已举办了三届“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活动”,目前第四届“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活动”正在演绎。文艺下基层活动演出,把庐剧送到了基层观众面前。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合肥的文化产业在历经“十一五”时期的飞速发展,现已成为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新一极。合肥市文化建设正如开足马力的巨轮,朝着更远的目标奋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