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商会概述 | 政策法规 | 新闻中心 | 招商引资 | 商会天地 | 联系我们
 
  泉商动态
热点新闻
商会公告
商会动态
行业新闻
· 精准对接需求 共话发展机遇
· 共叙乡情乡谊,共谋合作发展
· 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
· 合肥泉州商会召开专题学习会
· 合肥市工商联所属商会党委
· 泉州市举行招商大使引荐(投
   
热点新闻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孙金龙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专访
日期:2011年2月20日 浏览[1657]

来源:合肥日报


全面转型重在落实贵在行动 
孙金龙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专访
  
    谈成效、谈做法、谈体会、谈思考……围绕全面转型这个话题,昨天上午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专访的一个半小时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娓娓道来,“对合肥来说,全面转型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直关注、报道合肥建设与发展中的新理念、新做法、新成效。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安徽提出全面转型,其意义何在?我们想在合肥找到答案。”对记者表明的来意,孙金龙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中央对“十二五”发展作出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精神,根据安徽省情,提出了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这一主线。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安徽实际,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新期待。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理应把全面转型的文章做得更主动、做得更出色。 

结合市情强化落实之功—— 在全面转型中加速跨越赶超步伐 
    “合肥是安徽省会,是全省发展的龙头,创造了许多发展奇迹,我们很想了解合肥对全面转型的考虑?”对记者的“特别”关注,孙金龙表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转型的部署要求,就是要围绕主题、主线,在“全面”上下功夫,在“转型”上见实效。说到底,就是要见之于工作、付之于行动。 
    “合肥是一个发展中的中部省会城市,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原因,底子薄、盘子小,发展不足、发展不强。”孙金龙说,推动全面转型,必须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基本市情,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吸引增量为主、提升存量为辅,紧紧扭住并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壮大产业规模、做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型,在加快扩大增量中加快转型,在加快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中加快转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肥面临着做大总量和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这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关键是要念念不忘科学发展,时刻牢记基本市情,强化落实行动之功。” 

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事——以工业化产业化引领转型发展 
    “对合肥来说,转型发展首要是工业的转型发展,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孙金龙说,“安徽人力资源丰富,合肥科教资源密集。这是合肥的主要资源禀赋。在产业发展上,我们既要从关注就业的角度,高度重视利用先进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又要注意从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角度,高度重视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们注意到,合肥非常注重产业链的打造,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无中生有’。请您谈谈这是怎样实现的?”对此,孙金龙深有体会地说,“发展要有本钱,合肥的存量不多、‘本’小,同时合肥缺乏自然资源,我们要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加快发展、服务保障民生,就要视‘大开放’为生命线,把全世界的产业和资本都吸引到合肥来发展。” 
    当记者问及合肥有何创新之举时,孙金龙说,“‘良禽择木而栖’。现在是开放的时代,资源是在全球范围配置的。在开放中,我们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来一场效能革命,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利商、富商的环境。” 
    “目前,全市新增就业岗位的7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的50%都是外来投资企业创造的。”孙金龙说,大量事实表明,这是政府有税收、企业有收益、群众有就业的“三赢”之举。 
    “合肥加快发展非常紧迫,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合肥并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这又是如何做到的?”这一问,孙金龙露出了自豪的神情,他说,“‘十一五’时期,我们没有引进一个有污染的项目。合肥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是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的发展,是创造越来越多就业机会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是,坚持了科学承接,不急功近利,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事。” 
    孙金龙表示,“十二五”时期,合肥将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进一步加快现代产业基地建设。

适度超前建设城乡基础设施——以新型城市化支撑经济社会转型 
    从全国来看,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并举,对合肥来说,如何定位? 
    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合肥在行动。 
    这是媒体关注的又一个重点所在:合肥城市建设在引来惊羡目光的同时,未来有着怎样的想象力? 
    “十一五”时期,路桥文章、水文章、绿文章、滨湖文章……书写了合肥城市建设的鸿篇巨制。回溯历史,从解放初的5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江淮小邑,发展到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18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合肥这座城市的巨变,正在让梦想成为现实。 
    长江中路的改造、“森林城市”的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孙金龙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讲述对合肥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考。他说,建设一个不拆迁或少拆迁的城市,就是对历史负责;建设一个生态型、宜居宜业的城市,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建设城市,不仅是为当代人而建,更是为未来、为后人而建。 
    “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是合肥城市化的必然规律。”孙金龙说,无论是合肥城市建设的历史局限性带来的启示,还是作为一个有着6800万人口省份的省会城市的发展要求;无论是合肥近年来人口快速集聚的趋势,还是着眼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顺应发展大势来办事。 
    孙金龙说,具体而言,就是要着眼于未来的人口边界进行超前规划,规划要有想象力,更好地体现“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有了规划,关键还是要严格执行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在建设中,要坚持交通引领,做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老城提升同步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 
    “过去的规划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不能走老路,一定要更好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孙金龙如是表示。 

坚持硬件软件建设并举——加快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管理方式 
    “机关效能建设,按通常的理解,主要是办事快一些、服务热情一些,但合肥的效能革命,重点是制度层面的创新和再造。”对记者的“探询”,孙金龙举例说,我们在政务服务方面建立了并联审批、缺席默认等一系列具有合肥特色的制度,提升机关办事效率;建立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双向约束”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合同管理”;对干部的要求就是“合法高效”四个字,办事“快”但不合法,办事合法但“慢”了,都不是合格的公务员;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针对国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增多,还得建设一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综合配套设施。 
    “工作中,我们的注意力和主要精力,就是集中在两句话上:把握大局、关注细节。”孙金龙表示,下一步,就是要重视顶层思考,围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对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系统改革;围绕工程建设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机构人事管理等重点领域,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进一步重塑体制机制。 
    谈到社会管理时,孙金龙结合一些身边的事例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全社会都要强化“合同”意识,弘扬“契约”精神;对党委政府来说,就是要坚持“民生为本、法治至上”,塑造城市的法治精神。这不仅需要党委政府努力,更需要全社会互动,同时也希望媒体更好地引领新风尚。 
    孙金龙说,作为政府部门,也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维护群众利益。开展工作时,坚持群众利益优先,走好群众路线,落实好“三榜公示”等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同时严格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TOP
中国安徽 安徽省工商联 合肥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 泉州市人民政府 网上工商联互联网门户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工商导报 泉州人才网 特步 利郎 安徽九特龙投资有限公司 同福石材城
     版权所有:合肥泉州商会 Copy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皖ICP备19021772号-1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大街与肥东路交叉口闽商国贸中心A座15层  
网 址:www.qzsh.com  邮 箱:qzsh_hf@126.com 微信号:hfqzsh2013
联系电话:0551-64210898 64522555  传 真:0551-64522555  Q Q:1079782287  邮政编码:230011  技术支持:安徽114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