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新华网安徽频道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委、省政府、中科院9月7日共同印发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
进一步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设计图”转为“施工图”,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重点聚焦能源、信息、健康、环境四大领域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1月,国家批复设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中科院三方在国家批复的大框架下,细化各项任务,制定了该《方案》,将各重点项目列出了年度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和进度安排。《方案》提出要成立领导小组(理事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在人才、资金、土地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举措。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介绍,《方案》明确了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四大方面为重点的建设内容。
简称为“2+8+N+3”的框架体系。其中,“2”是指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能源国家实验室;“8”是指新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HALS)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的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性能;“N”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
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该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是指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
张韶春还透露,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建设的滨湖科学城,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在高新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和成果转化区,围绕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建设教育科研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向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看齐,成为合肥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靓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