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里造部件,“搭积木”式建高楼,以绿色建筑为落脚点的装配式建筑正悄然变革着建筑业。迄今为止,合肥市试点建造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达650万平方米,预计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将达到15%。
合肥:试点650万平方米 2020年占比将达15%
为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17年10月1日起,《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将正式施行。
条例中指出,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装配式建筑实施建设,装配式建筑应当按照全装修成品房要求建设。
自2012年以来,合肥市先后引进了中建国际、远大住工、宇辉集团等龙头企业,陆续开工建设了一批示范项目。
合肥市城乡建委建筑节能与科技处科员刘晓虎介绍,截至目前,合肥市建筑产业化项目已开工和计划开工面积累计达650万平方米以上。试点项目主要以保障房与回迁房为主,现已开工建设了中科大人才公寓和专家楼、蜀山产业园三期四期公租房、湖畔新城、滨湖桂园、润园、沁园、万锦花园(商品房)和中央公馆(商品房)等一批装配式示范项目。
“2017年合肥市还将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以上,力争达到200万平方米。”刘晓虎表示,传统现浇式建筑模式目前仍占主体部分,实现装配式建筑产业化,是合肥城市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预计2020年,装配式建筑技术将在合肥市得到大规模应用,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将达到15%。”刘晓虎说。
“2014年5月,合肥市被列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我市装配式建筑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住建部肯定和表彰,合肥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刘晓虎表示,合肥市委市政府设计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目前合肥已成为全国装配式建筑行业标杆。
刘晓虎介绍,下一步合肥将以保障房为试点逐步向回迁安置房、公益性项目和商品房市场推进。
“政府目前在部分商品房项目的土地出让条件上提出要求,要求开发商在购买土地时必须符合装配式建筑方式,达到核定的指标,若未实施达成,开放商将会承担一定比例的违约金。”刘晓虎说。
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化生产的部品部件,在施工现场通过组装和连接而成的建筑。
传统建筑产品,基本上是以现浇为主,形式单一,可供选择的方式不多,一定会影响产品的建造速度、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
装配式建筑就是把一部分原来通过现浇成型的构配件,如梁、柱、板,拿到工厂去生产,生产之后再运到工地来组装,将其节点做好,然后采用一部分的现场浇筑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整个过程像搭乐高一样把房子“拼”起来。
“积木高楼”发展前景如何?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与传统浇灌生产相比,“积木搭建式”的装配式建筑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有了非常大的跨越。
在合肥市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和全装修的背景下,中海央墅项目成为首个采用住宅产业化建造方式和装修交付的商品房住宅项目。
“产业化每2-3栋楼,仅需6个人一个吊装班组,4个人一个灌浆班组即可。整个现场仅需480人作业即可满足进度要求,工厂作业人员约400人,人员减少达50%。”9月6日,本网编辑来到中海央墅项目施工地时,负责人介绍道,通过整体组织实施、施工技术及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实践检测,建筑工期可至少节约3-5个月时间,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中海央墅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筑工业化装配技术支撑体系,和装修一体化设计,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及新型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整体提升了住宅建筑质量与环境效益,住户享用到质优、价廉,安全、适用、健康的商品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