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8月24日至25日,省政协十一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暨专题协商会在肥举行,围绕我省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踊跃建言,就健全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健康发展、补齐医养融合发展短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助力我省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省政协常委金启建:应对挑战加快制定行动计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与来势凶猛的老龄化相比,我省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建议尽快制定实施安徽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我省养老服务水平。
要尽快在省级层面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社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分级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将行动计划的落实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责任内容,细化任务分解,加强督促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确保责任到位。
充分激活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大养老产业。尽快从省级层面制定大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和行动方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民间资本,做大做强大养老产业链,特别是其中的智慧养老产业分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逐步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
逐步补齐政策短板,推动政策落地生根。细化完善医养融合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业务合作,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解决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问题。
完善行业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建立养老服务志愿者登记和养老服务储蓄制度,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省政协常委苏静(代表民进安徽省委):老有所养关爱失能多病老人
我省是全国人口老龄化较早的省份之一。近年来老龄化、高龄化进程加快,失能、失智、多病老人日益增多。这一批困难老人面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家庭负担沉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推动不力、居家和社区养老供需不匹配等难题。如何让他们不流眼泪、相对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公里,是政府当前最需要关心的社会和民生问题。
破解这些难题,首先要鼓励公办养老院利用闲置资源,对社会机构开放经营,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收费政策,各取所需,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赋予养老院“双重使命”,在养老机构内设置门诊部,尽量满足养老机构内失能、多病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抓“长护险”试点,促推广示范。安庆“长护险”,是国家探索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试点,是失能多病老人的福音,意义重大。我省应抓住机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
推进居家、社区养老融合,把养老院开在家门口,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满足老人白天有人照顾,晚上能居家的心愿。发展“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鼓励我省部分病员少的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卫生院转型为医院+养老院的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无缝对接的专业优质服务。养老不仅是在物质层面上解决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提升被照料者的生活品质,让老人在有生之年生活得愉快。建议做到疾病治疗和心理保健相结合,社区服务和亲情关怀相结合,精神安慰和排忧解难相结合,把关心老人、让老人得到精神关爱形成一种制度。
省政协常委刘荣玉(代表省政协无党派界):细化政策办好医养结合机构
我省人口老龄化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城市第二位。空巢老年人比重占老年人总数的57%。当下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建设非常重要。
目前我省出台对养老服务事业用地指导政策、税收减免政策、养老用房等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各地执行仍缺少配套实施细则。根据国家及安徽省指导意见,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用地计划,不得改变其用途。税收优惠政策明确界定免税范围,从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营业税的免征及免税项目方面,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流程。
融资难导致老年护理院服务功能单一、设施简陋。建议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固定投入机制,并加强多方监管。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兴办老年护理院。
针对养老护理机构缺乏入住标准且收费较高,管理部门缺乏有效协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建议建立健全老年护理院建设标准,规范管理。明确各部门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组织监管职责,形成有效合力。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健全养老专业人才长效激励机制,稳定老年护理人才。
厘清养老和医疗边界,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组织专家组成评估专家库,对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医师建议等进行审核,借助医院信息化系统,对假入院(出院)的患者,医保基金可拒绝支付。完善医保诚信监控机制,建立健全医保定点医养结合机构诚信污点档案,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将老年护理从老年医保中剥离,形成个人、政府和保险公司参与的护理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推进康复养老护理一体化。
叶露中同志(代表省民政厅):健全标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养老服务业科学健康发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我省还存在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服务管理核心标准研制有待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与人才队伍比较匮乏、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下一步,将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研制养老服务地方标准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核心标准的研制,抓好养老服务标准的贯彻实施,同时,大力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分层次培养行业组织、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组织、骨干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为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省政协常委程观远(代表省工商联):优化供给依托市场配置资源
与养老刚性需求的快速增长相比,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还远远不足。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高养老供给能力和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议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职能边界,使政府由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化为推动者、监管者,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加大引进民资力度,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的同时,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全面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以市场化思维推进居家养老、医养融合的全覆盖,推动“互联网+”,将生活服务业供应商接入养老服务平台,实行有效需求对接,提供老年人最常见的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省政协委员沈昕(代表民革安徽省委):传承创新营造孝老爱亲氛围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传统孝文化却日渐式微。持嫌老心态者有之,行啃老之实者有之,甚至虐老者也有之。
建议在社会层面加大宣传力度,用孝行故事教育人,用文艺作品感染人,用单位文化熏陶人,用奖惩机制引导人;在学校层面,要注重针对性,突出实践性,重视对学生开展孝文化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奉献爱心,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孝文化意识;在家庭层面要注重以法律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由社区带动家庭孝老爱亲,倡导社区居民参加各类主题活动,增加成员之间的沟通、信任,定期评选“慈孝家庭”“慈孝之星”,树立孝文化典型家庭。
省政协委员刘志祥:“三个转变”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完善安徽省养老体制机制建设,要推动“三个转变”。首先是由“补经济困难”向“补能力缺失”转变。将老人按失能失智程度划分为六级,并由社会第三方机构对老人进行评估定级,再根据不同的等级程度提供政府的“兜底”和“保基本”服务,实现政府养老资源的精准配置,让安徽省有限的政府养老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尽快由“补机构”向“补个人”理念上转变,将钱直接补到应补老人名下,由老人自己选择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再由政府按照老人的补给标准和消费数额,划拨给养老机构,激发养老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实现市场对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激活安徽省养老市场活力,繁荣安徽省养老服务产业,安徽省还要尽快实现由“政府单一供给”向“市场多元供给”转变,尊重市场发展规律,调动多元主体积极性,全方位参与我省养老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