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商会概述 | 政策法规 | 新闻中心 | 招商引资 | 商会天地 | 联系我们
 
  泉商动态
国家政策
地区法规
· 精准对接需求 共话发展机遇
· 共叙乡情乡谊,共谋合作发展
· 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
· 合肥泉州商会召开专题学习会
· 合肥市工商联所属商会党委
· 泉州市举行招商大使引荐(投
   
地区法规 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区法规  
 
合肥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2017-2019年)
日期:2017年8月11日 浏览[3192]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通知》(皖政2015〕106号)精神,按照《国家工信部关于合肥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批复》(工信部规函〔2017〕170号)、《安徽省推进制造大省和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安徽省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1年)〉的通知》(皖制造强省组〔2017〕1号)相关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战略,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加快推进合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对标“中国制造2025”,建设国内一流的产业集群、一流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流的人才高地和一流的服务环境,建成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二)工作目标

——瞄准“一新一强”总目标:即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建设“3411”产业体系:即改造提升以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

——探索建立新型制造业4大支撑体系:即探索建立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政策机制保障体系。

——完成15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目标:即围绕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五大类型,完成15项创建目标。

试点示范城市创建主要目标表

类型

指标名称

目标

责任单位

质量效益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6%

市经信委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2016年提升

1个百分点

市经信委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92

市质监局

创新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35%

市科技局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

有效发明专利数

1.29

市科技局

产业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56%

市科技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

比重

13%

市发改委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90

市经信委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75%

市经信委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55%

市经信委

宽带普及率

70%

市经信委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

2015年下降17%

市经信委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2015年下降18%

市发改委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015年下降15.84%

市水务局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3.5%

市环保局

二、重点领域及方向

(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结合合肥产业基础,围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整厂改造为着力点,通过技术工艺革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到2019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000亿元,占工业投资60%以上;滚动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传统优势产业产值达到6500亿元。

1家用电器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语音技术等与家电产业融合,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家电产品。着力提升压缩机、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配套能力;结合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集聚壮大,推动家电产业链向前端延伸;发展娱乐、休闲类的高端大家电产品,壮大黑色家电产业规模;健全和丰富小家电产品谱系,推动小家电产品向功能型、享受型、精品化、高端化发展,力争在智能厨卫电器、空气净化、健康饮水、家用消毒等方面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产品。重点推进合肥海尔创新产业园、惠而浦变频滚筒洗衣机、惠科3000万台液晶电视机以及格力、美的、TCL、人和家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到2019年,家电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成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推进整车企业与知名车企合资、合作,取得关键技术突破,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推进乘(商)用车升级换代,提升乘(商)用车品质,打造精品车型。支持和鼓励一批整车企业进入专用车领域,重点发展消防、环卫、医疗、应急救援、旅居等特种车辆,完善汽车产品谱系。全面提升配套企业技术水平,重点突破发动机、变速箱、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和尾气后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汽车底盘、制动系统、悬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开发生产人车智能交互系统、智能化行车安全控制系统、中控系统、电子驻车系统(EPB)、电子稳定控制(ESP)系统等汽车电子配套产品,加快车联网企业发展。重点推进长安整车二期、江汽4万辆中重型载货汽车、江汽新港轻卡基地、开乐特种厢式车和环卫车生产基地、大陆轮胎四期、恒信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到2019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

3装备制造业。加快工程机械企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突破电液伺服、节能环保、智能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液压泵、马达、液压阀、液压油缸等核心元件配套能力;积极发展船舶及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农机、能源、应急安全等装备;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重点推进肥东装备制造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庐江现代装备智造产业园、东功能膜设备制造、怡丰自动化停车设备、联华紧固件产业园、福工动力大型精密压铸件等项目建设。到2019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4食品加工业。开展与国内外中高端产品对标,增加中高端食品产品比重;扩大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鱼油食品、鱼鳞食品、低胆固醇补脑食品等精加工保健食品生产;支持乳制品加工精深化和多元化发展,提升乳制品加工科技水平;推广应用智能节能环保生产线,扩大凉茶、啤酒等优势产品生产规模。突出食品安全及品牌效应,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创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企业,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整体保障水平。重点推进合肥太古可口可乐扩建工程、真心食品生产基地、伊利乳业二期、娃哈哈饮料生产、盼盼产业园、康师傅饮料二期、五谷农庄产业园、珍奇味食品安徽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到2019年,食品加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安全食品加工示范基地。

(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引擎作用,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到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达10个,其中产值超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3个。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软件及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到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达到2000亿元产业规模。

——新型显示。发展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IC等核心配套产业,完善上游装备、材料、器件和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和储备。突破低能耗、宽色域、高分辨率、多维度、指向视觉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发激光、全息、柔性显示等新型显示产品,加快低温多晶硅(LTPS)、氧化物半导体(Oxide)背板规模生产技术研发以及OLED背板、蒸镀、封装等关键工艺研究,支持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粒子、印刷浆料等材料应用。重点推进京东方10.5代线、康宁基板玻璃、彩虹8.5代线玻璃基板、三利谱TFT偏光片生产线、合肥乐凯光学膜材料等项目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

——集成电路。完善“合肥芯”、“合肥产”和“合肥用”产业链条,全力发展存储芯片、驱动芯片、特色芯片设计和制造。在平板显示领域,重点发展液晶面板驱动芯片、OLED驱动芯片,提前布局Micr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在家电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家居相关的Wifi、Zigbee、电力载波通信芯片等。在汽车领域,支持汽车控制芯片的IDM企业发展,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电池控制芯片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针对光机电一体化、数字控制、精细加工等装备制造技术,重点发展数字装备核心芯片和生产线用MEMS传感器芯片等。在公共安全领域,重点发展雷达芯片和采集环境数据的MEMS传感器芯片等。推进力晶12晶圆、长鑫12存储器、38所北斗导航和DSP芯片研制、合肥联发科技汽车电子、通富微电封装测试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中国IC之都”。

——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发挥科大讯飞和“粒子空间”众创优势,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节点和产业化难点,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交互界面产业化体系。重点攻克智能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类人智能等技术,推动智能语音在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大数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以智能语音技术为引导,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语音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平台、语音云服务平台、“讯飞超脑”云平台、智能语音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智能语音交互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

——子通信。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等优势研发力量,采用“产业研究院+学科型公司”发展模式,启动量子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开展高速率量子通信光源、光量子交换机、量子密码终端机、单光子探测器等系列量子通信设备、核心器件及量子网控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可实用化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推动量子通信领域实用化、规模化、市场化应用,构建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量子通信网络体系,建设量子科技全国性创新中心。

——软件及智能终端。聚焦光电色选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着力发展与大科学中心相关的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服务等。按照“大中小融通发展”思路,推动智能硬件创新,促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新型人机交互、新一代感知、轻量级操作系统、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备、公共安全终端、量子通信、工业级智能硬件等高端智能终端,探索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运营模式。重点推进科大国创电力行业数据集成平台和智能交通服务信息平台、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车联网大数据中心与行业应用平台、安徽工业云平台、四创电子平安城市、合肥浪潮智慧城等项目建设,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建设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全国性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到2019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达到500亿元产业规模。

——智能机器人。围绕国家级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建设,重点攻克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传感器、高性能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技术,提升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破解关键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重点突破高性能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精确参数辨识补偿、协同作业与调度、示教再现等关键技术,发展弧焊、真空(洁净)、智能工业、人机协作和双臂机器人;深化服务机器人研发,加快“可佳”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化;培育发展医疗、娱乐等特种机器人。重点推进合肥欣奕华智能制造装备基地、哈工大集团华东产业基地、井松智能AGV小车、国购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

——燃气轮机。建设国家级微小型燃气轮机研发工程中心,研发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微小型燃气轮机产品,实现应用示范(演示验证)、商业(装备)应用和产品系列化、型谱化,逐步拓展、延伸产业链,建成较为完善的微小型燃气轮机研发生产体系和产业集群。

——高端医疗装备。发展医疗影像检测设备、高端手术器械、理疗康复设备、肿瘤放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彩色手术导航仪、血液透析机、人工器官及其功能辅助装置、养老健康自动化设备、可穿戴智能化健康装备等,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水平。加快离子医学中心超导质子治疗系统、肿瘤医学中心、区域细胞制备中心建设。

3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为核心,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带动作用,构建集总部经济、研发、实验、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附加值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到2019年,新能源产业达到800亿元产业规模,全力打造“中国光伏第一城”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

——太阳能光伏。围绕电池组件、逆变器、光伏玻璃、光伏装备、光伏电站等重点环节,健全以高端光伏产品制造、光伏新型储能电池、光伏发电集成为主的特色光伏产业体系。开发储能、微网及智慧能源等新技术和核心产品,加快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光伏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实施分布式光伏屋顶、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下乡、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光伏地面电站、光伏照明等六大工程。重点推进天合光能合肥新站高新区智慧能源管理、阳光电源三星合作光伏储能、阳光电源年产500万千瓦光伏逆变成套装备、中广核太阳能巢湖栏杆集镇50MW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建设智慧能源集成示范基地。

——风能、生物质能。围绕风能、生物质能等相关制造领域,重点发展风电机组设备及专用设备高端零部件,支持新型大功率风能变流器研发生产,实现风电产业新突破。通过建设生物质电厂,发展生物质锅炉设备、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关键装备,推动生物质发电产业化。拓宽新能源利用领域,实现新能源综合利用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重点推进万豪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鑫皖新能源1×30MW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

4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纯电动汽车、深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研发,完善电机、电池、电控以及整车配套产业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和市域全覆盖。到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达到500亿元产业规模。

——新能源汽车整车。依托江汽、安凯、长安、奇瑞等骨干企业,着力攻关整车设计、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鼓励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争取在续驶里程上取得重大突破。重点推进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安凯汽车新一代纯电动客车及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合肥长安CS15-EV新能源汽车、奇瑞年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德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

——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着力攻关电池新材料等技术,重点开发高比能、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寿命长的动力电池。着力攻关转化效率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高效节能电机控制器、电机驱动系统,提高产品可靠性。重点推进国轩高科锂电池正极材料、华霆动力锂电池、巨一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等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

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加快研发设计、融资租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发展,进一步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推动作用。

瞄准前沿和高端,积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应急、未来网等一批未来产业,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依托省级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拓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产业集群。依托合肥高新区首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产品研发、试验和生产,逐步在紧急救援装备制造、公共安全应急产品、应急医疗器械及药品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依托“空地一体化网络”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建设,加大网络虚拟化、数据中心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以及未来网络过渡性解决方案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未来网络从芯片设计、设备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三、重点工作

围绕制造业发展关键领域基础环节共性问题,聚焦工业强基、服务融合、智能制造等八大工程,落实25项重点任务,提升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

(一)实施工业强基突破工程。通过攻克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技术,开发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提升一批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共性产业技术基础,系统提升“四基”发展水平,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1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围绕高端制造业领域突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环节,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技术研发机构等加强合作,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率先解决家电、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基础性瓶颈,实现优势产业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制造工艺自主保障。

2推动重点产品和工艺应用。推动20种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若干项标志性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推进产业链协作。

3建设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订及修订等技术基础,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省级和市级工业云平台作用,鼓励企业和园区建立工业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应用等新型平台推进技术资源整合配置和开放协同。

4培育强优企业和产业载体。培育20家左右专注于“四基”细分领域、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优企业。实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计划”,支持16个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争创一批规模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化细分领域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二)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工程。以深化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为主线,以推进服务型制造专项试点示范为抓手,运用政府投资基金、组合投资和市场化投资等多种模式,推动制造业由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

5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业发展。顺应“互联网+”大趋势,鼓励工业企业围绕全产业链进行整合优化,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监控诊断、供应链管理、工控安全保障等制造服务,提升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平台。

6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7全面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加强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对接,促进设计资源开放共享和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通过创新设计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产品精准制造能力。推进工业设计中心以及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建设,打造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三)实施智能制造推进工程。围绕智能制造主攻方向,通过关键工序、生产过程和供应链智能化,结合“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实现智能制造规模化发展。

8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以研制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技术,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推动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工程机械、汽车、家电、食品、轻纺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

9普及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加强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优秀解决方案推广普及,引导企业创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加快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促进研发设计、智能装备、生产制造、检验验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

10推动产业大数据发展应用。明确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线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络。加快物联网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推动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四)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发展品牌经济,强化品牌规划引领,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领军企业,全面增强工业产品质量品牌发展能力,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

11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支持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国际、国家标准化机构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12提升品牌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软实力,促进合肥制造业品牌向区域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品牌转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制造业企业。

13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工程。鼓励企业争创“三品”示范企业。通过增品种,引导企业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开发高端、智能、健康新产品,满足消费升级需求;通过提品质,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质量在线监测控制能力,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制度;通过创品牌,引导消费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品牌塑造和品牌网络化建设,提升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五)实施绿色制造推广工程。加强工业节能,促进清洁生产,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的推进绿色制造工作格局,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实现“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目标。

14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开展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试点。推行绿色管理和认证,逐步建立覆盖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绿色管理体系,形成“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经济”的制造业体系。

15提升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深入推进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围绕技术性节能、管理性节能、结构性节能,开展省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继续抓好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申报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推进循环生产,推动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综合高效循环利用。

(六)实施产业国际化加速工程。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依托“四港三区一中心”八大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拓展大通道、搭建大平台、优化大通关、开展大招商,打造立体化对外开放产业体系,全面链接全球产业高端资源。

16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高站位谋划合肥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布局。鼓励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光伏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企业,通过新建、参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与当地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鼓励企业跨国兼并、开展跨国产能合作,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境外产业基地。发挥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家电、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力争一批成熟项目成功对接。

17着力加大“引进来”力度。围绕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全面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进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合作区、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中韩(合肥)国际合作示范园区等建设,加强产业、贸易、科技、人才、金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大力度,引进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在肥投资,支持外资企业在肥设立地区总部、职能型总部、研发设计中心等。

(七)实施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完善技术和产业、企业和平台、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创新体系,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三重一创”的创新全链条。

18建设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产学研创新资源集聚计划,围绕构建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体系,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产业创新平台。加快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安大绿色发展研究院、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高层次新型协同创新平台。

19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突出资源组织能力、完善运行管理模式、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组建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引导和鼓励“产学研金政用”共同推进合作模式创新,完善成果与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创新联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0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发队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提出重大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奖补力度,推进企业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21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快双创公共服务网络核心枢纽平台建设,形成支持创业创新发展的“1+13+X”服务平台网络。鼓励大企业开放资金、品牌、信息、硬件制造、市场等资源,利用产业链激活带动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传统大中型企业二次创业;实施小微企业双创升级,打造语音创客空间、光伏创业空间、工业设计城等各具特色的小微制造业企业创新平台。探索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提供检验检测、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社会培训等服务,促进创新创业。

22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运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形成协同推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合力。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不断壮大基金规模,按照“一个产业配套一个基金”的要求,采取财政注资、企业融资、基金滚存收益等方式,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投入和发展。

(八)实施人才高地提升工程。围绕省政府统筹推进“制造强省”、“技工大省”建设的决策部署,打造规模宏大、结构优良、技艺精湛、善于创新的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

23健全技工人才培训与对接机制。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大技师和高级技师社会化培养力度,壮大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对接产业发展、企业用工和群众创业需求,探索建立产业人才、紧缺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机制,创新技工培训体制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广“工学一体”就业就学模式,搭建企业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订单、定向和定岗培训等深度对接平台。支持企业以新招用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

24创新高端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建立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兼职和岗位管理等制度,完善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绿色通道”,创新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深入推进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建立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制度,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25完善人才服务与保障机制。健全“重点人才项目入选专家信息库”,完善市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协会作用。推进部省市三级共建合肥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互联网+”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全面升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制订人才公寓需求计划,出台人才公寓建设和管理相关细则。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推进机制。成立高规格试点示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成立各产业、各细分行业领域、各重点工程推进工作小组,建立定期调度会制度,解决相关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重大决策事项向联席会议报告。市有关部门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县(市)区、开发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出台支持政策。

(二)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全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试点示范城市创建相关指标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开发区工业发展目标考核和市直相关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强化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建立合肥“中国制造2025”统计监测机制,对主要指标进行动态统计和实时跟踪,准确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和成效。

(三)营造合力推进氛围。建立合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政府智库、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各类智库的智囊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有关部门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建设制造强市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尽快形成更多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合肥模式”。

 


↑TOP
中国安徽 安徽省工商联 合肥市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 泉州市人民政府 网上工商联互联网门户 安徽省社会组织信息平台 工商导报 泉州人才网 特步 利郎 安徽九特龙投资有限公司 同福石材城
     版权所有:合肥泉州商会 Copy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皖ICP备19021772号-1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大街与肥东路交叉口闽商国贸中心A座15层  
网 址:www.qzsh.com  邮 箱:qzsh_hf@126.com 微信号:hfqzsh2013
联系电话:0551-64210898 64522555  传 真:0551-64522555  Q Q:1079782287  邮政编码:230011  技术支持:安徽114 
 免责声明